梁武帝萧衍统治后期,许多平民为了逃避徭役,只能“假慕沙门”,也就是出家为僧。
于是,寺庙经济膨胀。
史料记载梁武帝后期“天下户口几亡其半”。
这些户口要么被士族兼并,要么没入寺院,要么就是成了流民。
佛教全国盛行,据说达摩祖师东渡,见到的第一个皇帝就是梁武帝。
两人之间有一段精彩的对话,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。
由于,塑造佛像金身需要大量的铜,导致市面上的铜越来越少。
无奈,梁武帝只能罢铜钱,改用铁钱。
由于,铁钱容易伪造。
你说谁家没有个铁锄头,钉耙等铁器。
结果导致物价飞涨,百姓是苦不堪言。
他干出了最惊世骇俗的事情,是舍身同泰寺,就是现在的古鸡鸣寺。
不当皇帝,偏要当和尚。
大家,以后不要叫我陛下了,我是出家人冠达,你们该忙啥忙啥,以后别找我了。
大臣们都愣了,还带这么玩的?
自古以来也没见过啊,这可怎么整啊!
毕竟,国不可一日无君,想来想去,想出了一个办法。
出巨资赎人。
好不容易把梁武帝赎回来了,大家总算是松了一口气。
你信佛,行,出一次家大家也表示表示得了呗!
你说这老头倒好,竟然先后出了四次家。
大家没办法,只好出巨资,几乎每次都在一亿钱以上,再把他赎回来。
其二,纵容子弟。
有鉴于了南朝,宋,齐,两代都是因皇室内部自相残杀,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历史教育。
梁武帝决定按照“家和万事兴”的原则,努力营造“五好家庭”的良好氛围。
显然这个出发点是好的,然而它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
对兄弟家人过于纵容溺爱。
因此,不惜损害制度法规。
萧氏宗亲多有横行不法,光天化日之闹市可以杀人,夜晚更明火执仗去抢掠,罪犯纷纷藏匿于王侯之家。
相关法司知道其下落,而不敢收捕。
萧衍帝毕生推崇佛教,鼓吹放宽刑律。
然而,他的宽容却是对那些骄奢淫逸的萧氏王公,高门权贵,佛寺僧侣,并不包括广大黎民百姓。
此时的梁帝国,一边是萧氏诸王既是谋逆叛国,也被萧衍无限宽纵。国家政刑驰紊,朝堂**当道。
另一边是黎民百姓,却动辄因被小事被惩治,一人犯法而全家连坐罚为苦役,虽老幼亦不赦免。
其三,士族为尊,门阀至上。
在用人方面,晚年的梁武帝更注重门第出身,而不是实际才能。
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这句话,梁武帝是绝对不信的。
他相信的是王侯将相必有种也!
然而,现实却很无情。
前一段时间电视剧《上阳赋》中所说:
天下士族以王谢为尊。
这是真事,东晋就是依靠南渡侨居的士族,琅琊王氏,陈郡谢氏,颍川廋(sou)氏,谯国桓氏等立的国。
前期的士族中,上有王导,王敦,谢安,谢玄等高素质的人才掌握兵权。
特别是淝水之战击败前秦,陈郡谢氏势利达到巅峰。
等到了梁武帝萧衍晚年,士族门阀早已经腐朽不堪。
所信任的皇族和士族几乎全都难堪大用。
由于承平日久,无论是艺术还是市民的精神面貌,不免变得越来越阴柔化,娘炮化,小鲜肉化。
他们身着宽衣高冠,足踏高底鞋履,整天是香料熏衣,面涂胭脂,出门便坐车轿,走路要人搀扶。
而且,于人情世事和国家政务全然不通。
既不能理政,既不能治家。
举个例子吧!
出身士族的建康令王复,只要看到马那就吓得花容失色,娇喘连连,翘着兰花指心惊胆战的说。
“这明明是老虎,怎么会是马呢?”
这么娘炮的人,你能指望他会骑马吗?能指望他守边御敌吗?
这一切的导致结果就是内无良臣,外无良将。
及候景之乱,肤脆骨柔,不堪行步,体赢气弱,不耐寒暑,坐死仓猝者,往往而然。
特别是在陈庆之和兰钦死后,偌大的大梁帝国似乎就再也没有,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了。
其四,史治腐败。
梁武帝后期贪官污吏遍地,腐败横行,导致整个国家的状态是危机四伏。
散骑常侍“贺琛”,看到了这一点便向梁武帝上书,指出了当时的这几大弊端。
然而,几十年的顺风顺水,让梁武帝再也听不进任何反对和意见。
看到贺琛的上书,信佛且不爱生气的梁武帝,立即勃然大怒。
喜欢古往今来之笑说请大家收藏:(m.shudaoge.com)古往今来之笑说书岛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